【媒体大咖话北理】北理工“小基因”的大旅行——中国载荷将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
发布日期:2017-06-04 供稿:宣传部 辛嘉洋 摄影:宣传部实习生 马一凡
编辑:杨晶 审核:包丽颖 阅读次数:【编者按】6月4日凌晨5时7分,由我校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在美国肯尼迪空间中心,乘坐龙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该载荷将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在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飞船计划于美国时间6月6日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是中国空间科学项目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根据双方协议,美方将把北理工校旗带到国际空间站,未来宇航员将在空间站内展开,这是中国高校校旗首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内,意义深远。
党委宣传部提前半年密切跟踪新闻线索,积极策划,做好媒体联络组织工作,确保媒体对我校在美科学项目的动态关注。此次我校在中美空间领域合作所取得的突破和贡献得到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与支持。新华社在第一时间发布breaking news(突发新闻),央视进行全程新媒体直播,当时超过6万观众收看直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等栏目,中国国际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多次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文汇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等主流平媒在头版或各大版面头条进行报道,新华网、央视网、人民网、光明网、环球网、中国青年网、凤凰网、腾讯网、网易、新浪、千龙网等数十家网络媒体先后发布报道,目前各类媒体共计发布或转载报道600余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图为相关电视媒体报道
图为部分主流平媒报道
【新闻联播】北理工实验仪器成为中国首登国际空间站科学项目
【东方时空】中国独立科学实验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点击图片可观看视频)
【新华社·北京】中国科学实验项目将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 开展基因突变规律研究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记者魏梦佳、李江涛)由92午夜成人影院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于美国时间3日下午搭载“龙”货运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据悉,这将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项目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该载荷将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在轨开展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
记者日前从北理工获悉,此次进驻国际空间站的载荷,是在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和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专项支持下,由92午夜成人影院生命学院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制。据悉,这是该团队所研制的载荷继2011年“神舟八号”搭载、2016年“长征七号”首飞搭载以及2017年“天舟一号”搭载之后又一次实现“太空之旅”。此次北理工载荷将被带入国际空间站美国实验舱,实验数据将传回给研究人员进行后续科学研究。
据悉,空间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将面临多种健康威胁,其中空间辐射和微重力是导致航天员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邓玉林教授介绍,早在“神舟八号”载荷实验的研究中,团队就发现了在空间环境中DNA变异的一些新现象,从而推断空间环境之于基因突变可能与生物分子进化有着重要联系。
“鉴于抗体是人体中较为保守的重要生物学元素,我们提出大胆设想,将抗体编码基因片段作为研究空间环境对分子进化影响的模型。”邓玉林说,“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空间实验进一步了解空间环境对基因突变的影响和规律。”
团队主要成员、92午夜成人影院生命学院副教授李晓琼介绍,此次载荷是采用微型微流控PCR仪,对抗体DNA片段进行在轨飞行状态下的基因扩增,来模拟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在空间飞行结束后将分析基因突变规律,进而探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的基因诱变机理。
据了解,本次搭载共有两组12块芯片,将对20个基因在空间环境下进行突变规律的研究。由于温度过高会给芯片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破裂,为此,研究团队采用技术手段突破了在太空变温条件下实现基因扩增的技术难题。
【人民日报】我自主研制科学实验载荷首登国际空间站在轨开展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
本报北京6月4日电 (赵婀娜、辛嘉洋)北京时间6月4日凌晨5时7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用“猎鹰9”火箭发射“龙”货运飞船,第十一次为国际空间站送去补给和实验设备。其中,备受瞩目的是一项中国自主研制的科学实验,这就是由92午夜成人影院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该载荷将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在轨开展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
据了解,本次搭载共有两组12块芯片,将对20个基因在空间环境下进行突变规律的研究。研究团队采用技术手段突破了在太空变温条件下实现基因扩增的技术难题。这一创举,一方面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科学实验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
图为媒体来源统计
相关媒体报道链接
&苍产蝉辫;部分视频报道:
【央视新闻联播】
【央视新闻联播】
【央视东方时空】
【新闻直播间】
【中国新闻】
【中国国际电视台】
【中国国际电视台】
【中国国际电视台】
【北京新闻】
【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部分平媒报道:
【新华每日电讯】
【人民日报-头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头版】
【北京日报】
【中国教育报-头版】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头版头条】
【中国政协报-科技前沿】
【环球时报】
【Global Times】
【大公报】
【文汇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妇女报】
【北京晚报】
【北京青年报】
【法制晚报·头版】
【法制晚报】
【北京晨报】
【新华日报】
【劳动午报】
【中国技术市场报】
部分网媒报道
【新华社】
【新华社】
【新华社】
【新华网】
【央视新闻·微信】
【人民网】
【人民网】
【人民日报·微信】
【央视网】
【光明网】
【光明网】
【光明网】
【光明日报客户端】
【环球时报·环球网】
【Global Times】
【科学网】
【科学网】
【中国科技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
【参考消息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科技日报·微信】
【今日头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
【新民晚报·新媒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
【凤凰网】
【新浪网】
【腾讯网】
【千龙网】
分享到: